资讯
政策
公告
2025年首次全面降准正式落地。根据央行发布消息,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自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下调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通过降准可以优化央行向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的结构,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银行负债的稳定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这次降准0.5个百分点以后,整体存款准备金率的平均水平将从原来的6.6%降低到6.2%。同时,阶段性降低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降至0%。这两类机构直接面向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将有效增强这两类机构面向特定领域的信贷供给能力。 这也是2025年首次降准。回顾2024年,全年降准两次,分别于2月5日和9月27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累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促进内需恢复、加快结构调整等多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需要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流动性,满足当前投资消费扩张与信心修复的资金需求。从微观层面看,拥有充裕资金配置资源的金融机构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链条,增强货币创造功能,发挥更大的货币乘数效应。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分析称,5月资金面压力较大,预估5月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发行3600亿元。通过降准增加长期限资金投放,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除全面降准外,央行还阶段性降低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降至0%。 “短期内,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可获得性将大幅提升,融资成本显著降低。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例,资金成本的下降,使其有能力以更优惠的利率、更灵活的贷款方案吸引消费者购车。这将直接刺激汽车消费市场,带动汽车销量增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 据建信金租公司副总裁密书广介绍,按照公司当前业务规模,存款准备金率调降为0%,可释放出300多万元资金。“公司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设备更新质效,把降准释放的资金积极投放到装备制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等行业。”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央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这意味着未来政策会更加注重质量和结构,而非简单的总量性宽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要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促进经济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认为,5月7日的一揽子货币政策并非宽松的顶点,未来1至2个季度,持续的宽松政策或将陆续推出,可能包括进一步降息降准、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启抵押补充贷款(PSL),以及聚焦科技、消费、外贸、楼市、股市等,创设或优化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2025年05月16日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2-2023年通过产能调控、储备投放等手段,将钢材价格波动幅度压缩了13个百分点,政策工具箱的完善为市场注入稳定性。产能产量双控机制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进入2.0阶段。2023年实施的“月度产量预警机制”,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全国247家钢厂开工率,对超出控产目标的区域实施用电限制。该政策使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减少2.3%,供需失衡风险下降。国家储备精准调节国家物资储备局建立2000万吨钢材动态储备体系,在2023年4月价格快速上涨期投放500万吨热轧卷板储备,两周内将市场价格拉低6.8%。储备轮换机制与期货市场联动,通过“低价收储、高价投放”平抑异常波动。行业价格自律联盟由宝武、鞍钢等龙头企业发起的“钢材价格稳定委员会”,建立价格异常波动通报机制。当监测到区域市场单周涨幅超5%时,联盟成员协调增加资源投放量。2023年该机制成功遏制7次非理性上涨,华东市场螺纹钢价格峰谷差缩减至250元/吨。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工信部主导建设的“钢铁产业大数据平台”已接入全国89%的钢厂数据,运用AI算法提前1-3个月预测价格拐点。在2023年11月的预测中,平台提前警示铁矿砂进口价格异动风险,指导企业调整采购节奏,规避了后续15%的价格下跌损失。
2025年05月14日
在钢材价格剧烈波动周期中,优化供应链管理可降低15%-25%的采购成本风险。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调研,实施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库存周转效率平均提升40%。动态库存调节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库存系统成为关键工具。中国宝武推出的“智慧库存大脑”,整合铁矿砂价格、下游订单、物流运输等20类数据源,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调整安全库存水平。在2023年Q3价格下行周期,该系统指导企业将库存从45天用量压缩至28天,减少跌价损失超3亿元。上下游协同定价机制“钢材价格联动条款”在重点行业加速落地。三一重工与鞍钢签订的工程机械用钢协议中,约定基础价格随上期所螺纹钢期货月度均价浮动,波动超过5%时启动价格调整。该机制使双方分担价格风险,2023年合作项目成本超支率从12%降至3%。全球化采购布局多元化采购渠道有效分散区域市场风险。某家电巨头在越南、印度设立钢材区域集采中心,当国内热轧钢卷价格突破4200元/吨时,迅速切换至东南亚供应商渠道,采购成本降低18%。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跨境钢材采购量同比增长47%,其中东盟地区占比达35%。
2025年05月14日
钢材作为大宗商品,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建筑、制造等下游行业的利润空间。2023年数据显示,国内螺纹钢现货价格年振幅达28%,热轧卷板波动率更超过35%。在此背景下,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行业共识。期货市场对冲机制解析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期货合约,日均成交量突破200万手,为实体企业提供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以某建筑集团为例,其在2023年6月锁定下半年100万吨钢材需求,通过卖出螺纹钢期货合约对冲现货采购风险。当现货价格从3800元/吨下跌至3400元/吨时,期货市场盈利弥补了现货损失,综合成本控制在3600元/吨,较市场均价节省5.6%。期权组合策略创新相较于传统期货套保,期权工具提供更灵活的风险管理方案。沙钢集团在2023年第四季度采用“海鸥期权组合”:买入执行价3700元/吨的看跌期权,同时卖出4000元/吨的看涨期权和3500元/吨的看跌期权。该策略将权利金成本降低60%,在钢价震荡区间内实现风险可控的保底采购。基差贸易模式推广“期货价格+升贴水”的定价方式正在改变传统交易模式。2023年国内钢厂与贸易商签订的基差贸易合同占比提升至22%,其中华东某钢贸企业通过锁定基差,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年度利润率波动率从30%降至8%。
2025年05月14日
能源化工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引发管理架构、人才体系和产业协同的深度变革。麦肯锡研究显示,成功转型的企业中,78%实施了组织架构重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4.5%。“铁三角”敏捷组织的实践头部企业探索建立“技术+业务+数据”的协同团队。中国石化成立数字化创新中心,集结工艺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业务专家组成15个敏捷小组,重点攻关智能催化剂设计、分子级炼油模拟等前沿领域,研发周期缩短60%。该模式已申请专利127项,技术转化收益超12亿元。跨界人才培育机制创新行业面临复合型人才缺口。浙江大学与荣盛石化联合创办的“智能化工学院”,首创“X+AI”培养体系,要求学员同时掌握化工工艺与机器学习技能。首批毕业生中,83%主导了企业智能化项目,如乙烯裂解炉的AI温度控制模型开发。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新增“智慧能源化工”专业点达47个,较2021年增长3倍。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构建能源化工企业正从封闭创新转向开放生态。宁德时代与恒力石化共建的“新能源材料创新联合体”,打通从石油基负极材料到电池制造的智能产线,使石墨化能耗降低28%。类似联盟已覆盖锂电材料、可降解塑料等12个细分领域,2023年联合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推动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提升40%。
2025年05月14日
在“双碳”目标倒逼下,能源化工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与绿色化发展形成共振效应。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清洁能源消耗占比提升至28%,而智能化系统对碳减排的贡献率超过35%。碳管理智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碳资产管理系统(CEMS)已成为企业标配。巴斯夫在中国基地部署的CEMS 4.0系统,整合了2000余个监测点的实时数据,可精确计算每吨产品的“碳成本”,并自动生成EU ETS(欧盟碳交易)合规报告。该系统使企业碳交易效率提升40%,年节约管理成本超3000万元。绿氢与CCUS的智能化突破电解水制氢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取得关键进展。国家电投研发的AI制氢优化算法,通过动态调节电流密度和温度,使单位制氢电耗降低至4.1kWh/Nm³,较传统工艺下降15%。在碳捕集领域,中石油长庆油田的智能CCUS项目,利用机器学习优化CO₂注入参数,使封存效率提升至92%,单井年封存量达10万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消纳体系能源化工企业正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智能微网。万华化学在山东基地建设的100MW光伏+50MW储能系统,通过智能功率预测算法,实现化工生产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钟级匹配,绿电自给率提升至34%。该模式已在全国23个化工园区复制,预计2025年带动储能电池需求超50GWh。
2025年05月14日
能源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正经历以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化变革。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我国重点能源化工企业智能化改造投入同比增长23%,其中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覆盖率已达38%,推动生产成本平均降低12%。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突破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虚拟工厂与现实设备的实时映射,实现了从勘探、生产到运维的全流程优化。以中石化某炼化基地为例,其搭建的炼油装置数字孪生体,能够提前72小时预测设备故障,将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65%。该技术还应用于碳排放监测,通过模拟不同工艺路径的碳足迹,助力企业年减碳量超20万吨。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国家能源局主导建设的“能源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超过5000家企业,形成设备互联、数据共享的协同网络。某化工园区通过平台整合23家企业的能源需求,实施蒸汽、氢能等资源的智能调度,使综合能效提升18%。平台还衍生出设备健康管理、工艺优化算法交易等新型服务,2023年相关市场规模突破80亿元。安全管控的智能化升级基于AI的智能巡检系统正在替代传统人工模式。中国海油在海上钻井平台部署的智能机器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和边缘计算模块,可识别0.1mm级管道裂纹,将事故预警响应速度提升至15秒以内。行业统计显示,智能化改造使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1%。
2025年05月14日
在原材料价格趋稳的宏观背景下,"十四五"规划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为建材行业开辟了全新赛道。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投资额达2.1万亿元,带动特种建材需求增长显著。高端材料需求爆发新基建对建筑材料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防火等级A1级岩棉需求增长30%,超低能耗建筑外墙材料订单量同比激增45%。同时,高铁用高强混凝土、海上风电用防腐钢材等特种材料产能利用率已达90%。区域市场分化明显从地域分布看,长三角、珠三角的新基建项目密集落地带动区域建材市场活跃。以深圳为例,2023年1-8月新型建材采购量同比增长22%,远超全国12%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则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数据中心相关建材交易额突破500亿元。技术创新驱动升级市场变化倒逼企业技术革新。某建材企业研发的智能温控混凝土,可通过感应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导热系数,已应用于12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项目。行业专利申报量同比增长18%,显示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2025年05月14日
在原材料价格趋稳的宏观背景下,"十四五"规划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为建材行业开辟了全新赛道。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投资额达2.1万亿元,带动特种建材需求增长显著。高端材料需求爆发新基建对建筑材料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防火等级A1级岩棉需求增长30%,超低能耗建筑外墙材料订单量同比激增45%。同时,高铁用高强混凝土、海上风电用防腐钢材等特种材料产能利用率已达90%。区域市场分化明显从地域分布看,长三角、珠三角的新基建项目密集落地带动区域建材市场活跃。以深圳为例,2023年1-8月新型建材采购量同比增长22%,远超全国12%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则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数据中心相关建材交易额突破500亿元。技术创新驱动升级市场变化倒逼企业技术革新。某建材企业研发的智能温控混凝土,可通过感应环境温度自动调节导热系数,已应用于12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项目。行业专利申报量同比增长18%,显示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2025年05月14日
近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钢材、水泥、玻璃等主要建材原材料价格结束此前剧烈波动,呈现趋稳态势。以螺纹钢为例,2023年第三季度价格环比仅波动2%,较去年同期超15%的振幅显著收窄。这一变化为建筑行业带来多重利好。成本可控性增强,企业信心回升原材料价格趋稳直接降低了建筑企业的成本压力。以某头部建筑企业为例,其2023年第三季度建材采购成本占比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项目利润率提升1.2%。稳定的价格环境使企业更敢于签订长周期合同,据统计,9月全国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8.7%,创年内新高。供应链韧性提升价格趋稳背后是政策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国家发改委通过完善大宗商品储备机制,对钢材、铝材等实施动态收储,有效平抑市场波动。同时,国内矿山、炼化企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2%,供应链本地化比例提高至75%,降低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冲击。行业转型窗口显现稳定的成本环境为建筑企业提供了转型机遇。多家上市公司表示,将把节省的成本投入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创新领域。据预测,2024年绿色建材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元,较2022年增长40%。
2025年05月14日